Promotion VS Communication
有一首老歌很完美的诠释了大家对于促销的情感——《让我欢喜让我忧》。不做促销,竞品哐哐降价抢占市场;做了促销,杀敌一千自损八百。那到底是做还是不做...
回答之前,让我们先回到促销的定义上,看看促销到底有哪些维度可供把控。
频率:顾名思义,做促销的频率。
时长:每次促销的持续长度,通常都是1-2个档期。
力度:打折的力度。如果是买赠或是送赠品的话,可折合之后再进行估算。
方式:直接降价、满减、买n送n、买a送b...
频率:顾名思义,做促销的频率。
时长:每次促销的持续长度,通常都是1-2个档期。
力度:打折的力度。如果是买赠或是送赠品的话,可折合之后再进行估算。
方式:直接降价、满减、买n送n、买a送b...
那么,问题来了。当我们考虑去做一档促销的时候,在上述维度都改怎样设定?或者说,怎样搭配上述维度才能达到最优的促销效果?
在这里,有两个答案供大家参考:
数学建模评估: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建模评估,计算每一只单品的最优促销方式、力度、频率。此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建模,计算出每一只单品的促销价格弹性。有了这些结果,在选择促销的对象和设定具体的促销方案时都会有更为客观、准确的数据参考。
给促销一个理由:请务必不要忽视这个因素,尤其是在促销大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。4P理论中的promotion发展为communication已然很能说明问题。实战当中,每一次促销都要有独特、合理、清晰的主题,并且除了以促销作为活动主体外,建议在终端陈列、联合购买方面都做好功课,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将其视为厂家的“营销”而非“促销”。一字之差,背后的含义却截然不同:促销只是单方面的渠道推力,而营销讲究的是推拉合力。倘若只是一味促销,长此以往,只“促”不“销”并非危言耸听,对品牌的维价也是极大的伤害。
数学建模评估: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建模评估,计算每一只单品的最优促销方式、力度、频率。此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建模,计算出每一只单品的促销价格弹性。有了这些结果,在选择促销的对象和设定具体的促销方案时都会有更为客观、准确的数据参考。
给促销一个理由:请务必不要忽视这个因素,尤其是在促销大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。4P理论中的promotion发展为communication已然很能说明问题。实战当中,每一次促销都要有独特、合理、清晰的主题,并且除了以促销作为活动主体外,建议在终端陈列、联合购买方面都做好功课,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将其视为厂家的“营销”而非“促销”。一字之差,背后的含义却截然不同:促销只是单方面的渠道推力,而营销讲究的是推拉合力。倘若只是一味促销,长此以往,只“促”不“销”并非危言耸听,对品牌的维价也是极大的伤害。
Place VS Convenience
由于市场走访的脚力限制,这个部分注定不会有很强的代表性。但以下两点同样可以作为参考:
同一渠道的本品与竞品:在同一卖场中,本品与竞品是单点陈列还是多点陈列?若是多点,其形式是堆头、端架、还是收银台?且各形式的陈列面都有多少?
本品与竞品在不同渠道:在我们所走访的城市中,本品主要在哪些渠道铺货?竞品的铺货策略如何?有关渠道的分类定义,大家可参考下图。
同一渠道的本品与竞品:在同一卖场中,本品与竞品是单点陈列还是多点陈列?若是多点,其形式是堆头、端架、还是收银台?且各形式的陈列面都有多少?
本品与竞品在不同渠道:在我们所走访的城市中,本品主要在哪些渠道铺货?竞品的铺货策略如何?有关渠道的分类定义,大家可参考下图。
Price VS Cost
价格其实在促销的部分已经有所涉及,此处所说的为长期价格,即终端建议零售价。
传统的测试方法是用PSM模型计算出品牌的最优定价区间,当然此处亦可使用建模方法计算出最优价格点。但就市场走访来说,我们更多需要关注的,是我们的品牌定位与竞品的品牌定位差异,是否在价格上也有正确的体现。更多是起到的是预防、监测的作用。
除了基本的价格以外,其他任何方式增加或减少消费者花费的,都需要被观测在内。这里的花费,指的不仅是金钱方面,也包括时间、精力等。如有些品类会增加小巧的使用说明或辅助工具作为额外物料,有的为方便购物者携带,会赠送购物袋、环保袋等。这些都是减少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精力消耗。DM单、堆头、陈列优化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减少了消费者在选购时的时间消耗(一眼即可见)。
走店报告,写这些发现就够了吧?
当然是... 不够的。
有发现,自然要有思考,有思考,自然要有思考的结果——即建议。通常来讲,当我们发现问题时,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而不是广撒网似的罗列。分析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品牌定位、市场数据等,之后再给出相应的建议。包括市场报告在内的绝大多数报告,都是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,不是为了写或为了交差才写。因此,在点击“发送邮件”的一刻,工作亦才刚刚开始。接下来要和对应部门商讨对策,细化、落地执行、效果评估等等。如果每一次走店都能解决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问题,不但对企业是非常好的改进,对于自己的工作自然也是非常棒的提升。
啰嗦了很多,希望其中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。
“
关于作者:
曹健,从事消费者研究及数据分析十余年,先后服务于尼尔森、国内知名乳制品等企业。爱思考,爱探讨,爱破局,爱在社会中寻找正见。
期待与您的交流:
leonchao0130@qq.com
”
来源:感悟破局(ID:carenkey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